【病例分享】數位化全口義齒修復

前言
本文系統且詳盡地闡述了一例全程數位化流程與 CAD/CAM 修復技術相結合的全口義齒修復病例,並針對此過程中所應用的新型功能性評估方法進行了深入分析與討論。本例患者為 67 歲女性,因牙周病導致全口牙齒缺失,口腔內解剖條件相對複雜,包括牙槽脊形態不規則及黏膜條件不佳等。
透過數位化技術的全流程應用,從口腔內形態的精準擷取,到數位模型的精確比對,再到修復體的個別化設計與製作,全面展現了數位化技術在全口義齒修復上的獨特優勢。藉由 TRIOS 口掃機與 3Shape 軟體的整合,實現了間接數位印模與頜位關係的高效紀錄;而 UTS CAD 系統的輔助優化,進一步確保了咬合平面的定位精度與咬合關係的穩定性。
本病例的修復歷程充分體現了數位化技術在提升修復精度、縮短療程時間與增進患者舒適度方面的重要價值。不僅為臨床醫師提供了更多高效且精準的治療選擇,也為老年無牙患者的全口義齒修復提供了成功的臨床實例支持。透過本例的深入探討,展望數位化技術在未來口腔修復領域的廣泛應用潛力,為實現更具個別化的精準醫療目標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撐。
病例介紹
病史採集
患者為 67 歲女性,整體健康狀況良好,具有糖尿病病史及吸菸史。約於三個月前,因牙周病而拔除口內最後一顆動搖牙,現提出全口義齒修復的治療需求。過去未曾配戴過活動式局部義齒。
臨床檢查
患者雙側顎顏面部基本對稱,顳顎關節區無壓痛感,張口與閉口時關節未見彈響。開口度屬正常範圍,張口型態為垂直下開,下顎無習慣性前突現象。可見鼻唇溝加深,下三分之一臉部距離縮短。
在上顎左側後牙區,可見牙槽脊頂部呈條索狀凹陷,橫斷面形態呈不規則方形。下顎牙槽脊橫斷面則較為平坦。上下顎牙槽脊頂之間的垂直修復空間屬於中等範圍。
上顎右側中切牙乳突位於牙槽脊頂部,未見牙槽脊鬆軟現象。上顎結節左右大致對稱,腭小凹亦呈左右對稱分布。翼顎切跡明顯,咽反射較弱。下顎舌骨窩空間不足,舌下部海綿狀組織量偏少。後牙墊形態不良,口底位置屬中等高度。
曲面斷層影像:下顎於頦孔上方之牙槽脊高度低於頦孔下方之牙槽脊。
治療計畫
採用 TRIOS 5 口掃機 對無牙顎全口義齒進行雙模型數位取模,並透過 Dental System 軟體進行全口義齒的設計。
TRIOS 5 無線口掃機有效縮短你的工作時間與提高工作品質,歡迎立即加 LINE 了解更多
治療過程
矽膠印模
使用藻膠分層取模法取得上下顎初步印模,經檢查確認印模中解剖標誌清晰完整,邊緣延展適當,並進行測量。
測得患者鼻底至頦部兩點間距離為 63 mm。進行初步咬合關係記錄時,指示患者閉口至兩標記點間距離為 61 mm。初步咬合記錄托盤前方連接至 UTS CAD 系統,調整基準弓使其與瞳孔連線及鼻翼-耳屏線平行,並記錄參數數值:BP 為 1°、CE 為 2°。
歡迎加 LINE與我們聯繫,將會提供你更多 TRIOS 5 的好處與優勢
數位化掃描
使用 TRIOS 5 口掃機掃描藻膠印模,獲取數位化印模資料。
掃描矽膠咬合記錄,獲得數位化咬合資料。將數位模型與咬合記錄進行比對配對,建立具備頜位關係的上下顎數位模型。
個別托盤製作
前牙區以上下唇繫帶旁前庭溝最深處的一半位置作為參考,後牙區則以後牙墊高度的 1/2 為依據,確定初步的咬合平面,並於該平面上放置哥德式弓(Gothic Arch Tracer)。設計完成後列印出上下顎的個別托盤。
終印模與咬合位記錄
終印模
將個別托盤放入口內試戴,檢查其咬合平面在正面觀是否與雙側瞳孔連線平行,側面觀是否與鼻翼-耳屏線平行。確認無誤後,進行上下顎終印模的製作。
咬合位記錄
取得垂直咬合高度(Vertical Dimension)。
於上下顎分別安裝描記針與描記板,將描記針高度調整至 4 mm,將咬合叉放置於上下顎間隙中,並以矽膠材料予以固定。
調整 UTS CAD 系統,使其在正面觀與雙側瞳孔連線平行,側面觀與鼻翼-耳屏線平行。讀取前方刻度為 BP 1.5°,側方刻度為 CE 1°。記錄並標示臉部中線與口角線等美學參考資訊,選擇適當型號的人工牙齒以供後續設計使用。
掃描終印模
掃描上下顎終印模,產生數位化工作模型。
掃描咬合記錄,獲得數位化咬合資料。
將上下顎數位模型進行配對,建立具備咬合記錄的上下顎數位模型。標記上下顎的重要解剖特徵點,例如中切牙乳突、上顎結節、犬齒點、後牙墊等,並描繪基托邊緣線。根據終印模所取得的美學資訊,於資料庫中選擇合適的人工牙齒型號。
3Shape Dental System 根據所標記的咬合平面與解剖特徵點,自動生成上下顎牙列,並依據繪製的基托邊緣線建立基托形態。隨後調整人工牙與基托的外型與排列,完成全口義齒的設計作業。
將 STL 檔案匯入至排版軟體中,完成排版後,以愛迪特(Aidite)白色樹脂圓盤進行切削製作試戴用義齒。
臨床試戴義齒
試戴義齒戴入口內後,於靜態休息狀態下,患者之正面與側面外觀協調自然;下三分之一臉部高度與飽滿度恢復良好。微笑時人工牙齒的露出量適中,符合美觀需求。調整 UTS CAD 系統,使其正面觀與雙側瞳孔連線平行、側面觀與鼻翼-耳屏線平行,並讀取試戴義齒的咬合平面參數數據。
口內咬合關係穩定,按壓義齒時無前移現象。分別於雙側第一前臼齒、第一大臼齒及第二大臼齒咬棉捲測試,義齒皆無翹動情形。
義齒成型
參考 UTS CAD 所提供的數值設定咬合平面,並於設計軟體中進行人工牙排列的微調作業。
於上下顎齦緣上方繪製一條直線,並將該線與齦緣之間的區域設計為凹陷形態,以利後續進行牙齦區的個別化染色處理。使用愛迪特(Aidite)雙色樹脂圓盤切削製作上下顎義齒,唇側基托區域進行個性化染色,完成義齒製作。
戴牙
全口義齒戴入口內後,患者面部下三分之一的飽滿度恢復良好,鼻唇溝明顯變淺。上下顎義齒固位穩定,雙側後牙咬合穩定且具咀嚼力。
討論
在印模與咬合記錄的取得方面,由於目前的口掃機尚無法完整捕捉口腔內黏膜轉折處的細節,也無法進行邊緣成形,再加上掃描時患者為張口狀態,部分解剖結構與閉口時形態有所不同。
因此,直接數位取模技術僅適用於上顎或牙槽脊形態較為豐滿的下顎初步印模取得。而所有已製作完成的實體印模,皆可透過掃描方式轉換為間接數位印模。與傳統的物理印模相比,間接數位印模具有可重複再現、便於儲存與溝通等優勢,因此本病例選擇使用間接印模技術。
在模型處理方面,透過掃描印模可直接建立數位模型,並與數位咬合記錄進行配對,以獲得帶有咬合關係的上下顎數位模型。相較於傳統需手工製作的灌石膏模型、修整模型與模型上咬合架的操作流程,數位方式更節省材料與時間。
在個別托盤的製作部分,透過軟體設計並列印的方式,相較於傳統需於石膏模型上先填補倒凹再製作暫基托、咬合堤並安裝哥德式弓,明顯更為快速且精準。
在義齒設計階段,UTS CAD 系統可將患者的鼻翼-耳屏線與雙側瞳孔連線所構成的平面轉換進軟體中,作為輔助設計咬合平面的依據。透過數位軟體設計義齒更加靈活,能根據患者的口腔條件與個別需求進行高度客製化,進而提升義齒的美觀性與功能性。
在試戴義齒製作方面,以切削方式製作的試戴義齒,相較傳統使用暫基托搭配蠟型排牙的方式,可減少因蠟材收縮所產生的變形問題,並避免試戴過程中咬合壓力導致人工牙移位。然而,若試戴時需調整某顆或部分牙齒位置,數位方式需回到軟體中修改後重新切削試戴件,而傳統方式則僅需將該人工牙取下重新定位即可,較具彈性。
在基托成型方面,最終義齒採用雙色樹脂圓盤進行切削製作,可減少傳統壓模充膠過程中因樹脂聚合收縮或人工裝盒、煮盒等繁瑣步驟所產生的人為誤差。不過,切削式義齒較適合應用於倒凹不大的病例。
綜合而言,數位化義齒製作在適應症範圍內展現了明顯優勢,不僅使印模資料更易保存與傳輸,同時提升加工精度、製作效率與病患的整體體驗,亦有效縮短製作週期,代表了義齒製作的未來發展趨勢。
延閱讀文章:
5大雷區讓牙醫評價變差且客人越來越少,患者公認最雷原因的是?